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国刚:应加大国债买卖操作力度 深化财政货币政策协调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国刚9月13日在第九届财经发展论坛上表示,国债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配合的主要抓手。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的背景下,加大国债发行力度势在必行。为此,实施与财政政策相配合的货币政策,央行应加大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力度,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以积极导向。
“国债交易在央行资产运用中的占比及其变化,既反映了货币政策主动配合财政政策力度,也反映出货币政策调控的特点和重心。”王国刚表示,在一国范围内,国债(或其他证券)交易和再贷款(或再贴现)是央行投放资金形成资产的重要路径,也是央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形成存款乘数的主要机制。
王国刚表示,从流动性投放视角看,国债市场每个交易日都在展开国债交易。央行持有的国债,在时间上可以今天卖出明天买入,在数量上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分割。国债买卖操作有利于央行及时调整资金头寸,完善流动性管理,也有利于央行对经济金融运行中的资金进行微调。相较而言,再贷款中的每一笔都有着明确的期限。鉴于央行在还本付息期限内,通常难以收回再贷款资金,投放再贷款资金有一定程度的固化特点。
从利率形成机制视角看,在国债交易市场中,国债收益率由交投各方的竞争性行为共同决定,同时,收益率状况既反映着国债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相关金融市场收益率状况,也对交投各方的后期选择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央行国债买卖操作有利于促使国债利率更加贴近市场利率,推进国债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进程。
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看,国债市场的交投活跃状况、收益率曲线及其水平对后期的国债发行有着重要影响,对各个金融市场的价格形成和行情走势也有着重要影响,由此,国债成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重要抓手。
王国刚同时建议,进一步完善国债交易的监管机制。二级市场交易是公开市场,会受到多种风险影响,国债回购交易、国债期货交易等容易放大和传递风险,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条件下,国际金融风险可能通过多种路径冲击中国境内的国债市场。为此,央行在开展国债买卖操作的过程中,应积极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相协调,完善对国债交易各个环节的动态监管,密切监控跨境资金的流向、流量、流速,建立起防范风险的预警机制。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