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估值要点解析
可转债,这个兼具“债”的稳健和“股”的潜力的投资工具,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它的价值可不像普通债券那么简单。今天,我们就来拆解可转债估值的核心要点。
01
可转债:能“变身”的债券
可转债(Convertible Bond)就是一种“能转换成股票的债券”,它是一种可以转换为债券发行公司的股票,通常具有较低的票面利率。本质上讲,可转换债券是在发行公司债券的基础上,附加了一份期权,允许购买人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将其购买的债券转换成指定公司的股票。它有三个关键特性:
1、债券属性: 与其他债券一样,可转换债券也有规定的利率和期限,投资者可以选择持有债券到期,收取本息。
2、股票属性: 可转换债券在转换成股票之前是纯粹的债券,但转换成股票之后,原债券持有人就由债权人变成了公司的股东,可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红利分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司的股本结构。
3、可转换性: 这是可转债的核心特性,债券持有人有权(但没义务)在约定时间,按约定价格(转股价)把债券换成公司股票。可转换债券在发行时就明确约定,债券持有人可按照发行时约定的价格将债券转换成公司的普通股票。如果债券持有人不想转换,则可以继续持有债券,直到偿还期满时收取本金和利息,或者在流通市场出售变现。如果持有人看好发债公司股票增值潜力,在宽限期之后可以行使转换权,按照预定转换价格将债券转换成为股票,发债公司不得拒绝。正因为具有可转换性,可转换债券利率一般低于普通公司债券利率,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可以降低筹资成本。
4、其他条款: 债券持有人可能有在特定条件下把债回售给公司的权利,公司也可能有在特定条件下拥有强制赎回债券的权利。这双重选择权是可转换公司债券最主要的金融特征,它的存在使投资者和发行人的风险、收益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以内,并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对股票进行套期保值,获得更加确定的收益。
02
如何给可转债“定价”?三大核心方法
给可转债估值是个技术活,因为它融合了债券和期权的价值。业内常用三大方法:
1、封闭式模型 (如BSM)
思路: 把可转债价值拆成两部分简单相加:可转债价值 ≈ 转股期权价值 + 纯债部分价值
转股期权价值: 主要用著名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来计算。它假设股价随机波动,需要输入股价、转股价、无风险利率、股价波动率等参数。
纯债价值: 未来所有利息和本金现金流的现值之和(按合适的折现率算)。
该方法的优点是该方法优势是操作简单、运行效率极快,缺点是对复杂的赎回、回售、转股价调整等条款无能为力,算出来的期权价值可能不够准。适合简单情况快速估算。
2、“分步决策树”法:二叉树模型
思路: 想象股价未来像树枝一样分叉发展(涨或跌),一步步推演到期日,再倒着算回今天的价值。在每个“分叉点”,都要考虑:
●公司会不会强制赎回?(触发赎回条款)
●投资者会不会要求回售?(触发回售条款)
●公司会不会下调转股价?(触发下修条款)
该方法的优点是 能有效处理美式期权(可随时行权)和各种复杂条款,可转债估值的常用主力,缺点是需要设定足够多的“分叉步数”才准;对输入的波动率很敏感;可能低估“黑天鹅”事件。
3、“模拟千万次”法:蒙特卡洛模型
思路: 让电脑模拟成千上万条可能的未来股价路径。在每条路径上,根据设定的规则(什么时候转股、赎回、回售、下修)计算出可转债在这条路径上产生的所有现金流(利息、本金、转股收益等),最后把这些现金流折现回来计算平均值。
该方法的优点是最为灵活强大,理论上能处理任何复杂条款和路径依赖问题;还能顺便计算各种风险指标(如Delta, Gamma),缺点是计算量大,运行效率低;需要非常小心地校准参数和精确建模条款逻辑;要跑足够多次模拟结果才稳定。
03
可转债估值要点总结
1、参数是根基: 波动率(历史还是隐含?)、利率、信用风险(体现在折现率里),这些输入参数的准确程度,直接决定估值结果的准确性,必须紧密跟踪市场。
2、条款是灵魂: 赎回、回售、下修、特别向下修正...这些条款怎么触发、触发后怎么处理?必须在模型中精确建模,忽略条款将大大影响模型的准确性。
3、方法要匹配: 条款复杂的可转债不适用BSM估值,蒙特卡洛模型算一个简单债也浪费时间精力,选择最适合的模型进行估值。
4、交叉验证: 当结果很重要时(比如大额投资或交易),用不同模型算一算,可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