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小票据撬动千乡变 债市服务乡村振兴持续发力
一杯口感鲜醇的牛奶从何而来?是青草摇曳的牧场、低头咀嚼的奶牛,或是高速运转的乳品生产线——在这些鲜活画面背后,金融力量正如无形血脉,贯穿着整个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强化“三农”领域金融支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意见》提出“增强粮食安全金融保障、持续巩固拓展金融帮扶成果、深化乡村富民产业金融服务”等多项重要措施,并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乡村振兴债券用于现代乡村产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规范并优化债券的资金投向和政策支持。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乡村振兴票据推出4年多以来,已有196家企业累计发行2852.5亿元。其中,今年前7个月,乡村振兴票据发行规模达347亿元,同比增长37%,新增发行主体14家,所覆盖区域进一步拓展至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乡村振兴票据发行提质增量,募集资金也投向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农业现代化、乡村建设等领域,推动形成了一批典型项目。同时,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服务带动‘三农’领域高质量发展。”分析人士表示。
做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在内蒙古这片广袤的草原上,奶业既是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依托。
2025年7月,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利集团”)发行40亿元乡村振兴票据,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及乡村振兴领域。
“通过稳定牧场收入,推动农牧区牧场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加速奶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参与上述票据发行的相关人士表示,还有部分资金用于子公司向牧场采购原料奶,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产业链最前端的农牧民群体。
值得一提的是,该债券也是“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双贴标债券。伊利集团表示,公司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内蒙古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奶业振兴工作要求,带动农牧区奶产业链集群发展,保障牧场稳定收入来源,有效促进地方种植、畜牧养殖、包装制造、物流运输等多产业链条的快速发展,形成“1+N”奶产业集群,助力乡村振兴。
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2025年4月,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希望六和”)成功发行5亿元乡村振兴票据,期限270天,最终票面利率1.85%。该笔债券募集资金的30%用于发行人子公司在合作养殖模式中的饲料、兽药、疫苗等方面的投入和向农户支付代养费支出。
业内人士认为,该笔债券引入的金融活水将通过科技研发力量解决农户分散式养殖中经济效益低、规模效益弱、病害防控滞后等长期存在的行业痛点。
“2024年,公司与全国23个省份3400余户农户达成合作,通过‘公司+农户’合作代养育肥模式,上市肥猪889万头,为农户创收30亿元,持续推进农业生产、带动农民致富增收。”新希望六和表示,依托高效集约化管理体系和完善的产业链资源,公司与农户共同探索互利共赢的合作养猪模式,带动农户增收,实现共同富裕。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农村供水事关亿万民生福祉,加快健全农村供水保障体系,是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今年6月,江西省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水务”)完成5亿元专项乡村振兴票据发行。公开信息显示,江西水务作为综合性水务投资运营服务企业,下辖自来水厂220座,日供水设计规模超600万吨,服务区域覆盖总人口近2000万。
据悉,此次募集资金全部用于偿还江西省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运营相关借款。
“江西省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项目解决了项目覆盖范围内乡村人口的安全饮用水问题,在持续巩固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成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西水务表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尔沁沙地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通过种植苜蓿、羊草等多年生耐盐碱植物,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循环经济,实现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上述项目只是内蒙古光伏治沙工程的一个缩影。立足风光资源和“沙戈荒”资源优势,近年来,内蒙古持续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在治理沙地、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今年7月,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发行40亿元乡村振兴票据,募集资金部分用于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以及风电项目。其中,兴安盟300万千瓦风电项目作为京蒙对口帮扶合作优质项目,吸引了多家风机制造企业入驻兴安盟产业园,为当地提供超1000个就业岗位。
“相关项目以实实在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障清洁能源电力供应贡献力量。”该项目负责人说。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