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通八周年交出亮眼答卷

2025-07-03 09:37:33 来源: 金融时报

  2025年5月,债券通“北向通”成交9156亿元人民币,月度日均成交482亿元人民币,较上线首月增长了30倍。其中,政策性金融债和国债交易最为活跃,分别占月度交易量的57%和23%。这一数据折射出债券通“北向通”持续攀高的热度。

  今年7月3日,债券通已满8周岁。作为连接境内外金融市场、促进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8年来,债券通取得了一系列开放成果,赢得国内外投资者的肯定。“作为中国债券市场开放的重要里程碑,债券通上线以来,机制不断优化,高度便利性使其成为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的重要渠道之一,交易活跃度持续提升,不断促进中国债券市场迈向更高水平的开放与发展。”彭博大中华区总裁汪大海表示。

  积极发挥桥梁作用

  2017年7月,债券通“北向通”推出,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债券通实施国际通行的多级托管、名义持有等制度安排,通过内地和香港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联通,使境外投资者可以在基本不改变原有交易结算制度安排与习惯的情况下,便捷高效地配置人民币债券资产。在债券通“北向通”平稳运行4年后,2021年9月,债券通“南向通”正式“发车”,债券通实现双向开放。2023年5月,在债券通基础上,“互换通”正式上线运行。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债券通优化了中国债市的准入条件,带动了境外投资者数量的增加,投资者结构更加多元,交易也更加活跃。景顺董事总经理、亚太区固定收益主管黄嘉诚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债券通‘北向通’为外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渠道。”

  8年来,债券通的规模逐步扩大,中国债市对外开放的广度也不断提升。截至2025年5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35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6%。5月份,新增2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截至5月末,共有1169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其中,605家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835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271家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

  “经过8年时间的发展,债券通逐渐趋于成熟。最直观的亮点就是交易规模和参与规模的大幅增加。今年前5个月,‘北向通’的交易总量达到了4.66万亿元。市场的活跃度非常高。境外投资者参与度也显著提升,截至2025年5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已达4.35万亿元。”黄嘉诚说,这些数据表明债券通推动了外资持有中国债券的规模快速增长,促进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从债券市场的深度来看,债券通也推动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多层次发展,促进了市场的创新和发展。

  在交易量增加的同时,境外机构投资标的种类也实现有序扩大。除传统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及同业存单外,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信用债、资产支持证券等标的正逐渐被境外机构纳入投资组合。境外机构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范围、程度也在不断拓宽和加深,从最初的仅开通债券二级市场交易,到如今债券一级市场服务、外汇交易服务均有序开展,衍生品交易“互换通”也上线两年有余。“从债券市场的深度来看,债券通推动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多层次发展,促进了市场的创新和发展。”黄嘉诚表示。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更加关注制度层面的开放。他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8年来,债券通“北向通”、“南向通”以及“互换通”接连开放,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此外,延长境外投资者结算周期、优化完善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债市的资金管理等措施,也进一步增强了外资持债的便利性。

  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

  除了便利境外投资者,债券通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债券通引入了更多来自全球的投资者,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降低了中国企业的融资成本。”黄嘉诚说,此外,债券通巩固了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强化了香港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枢纽作用。而股票沪港通/深港通,以及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形成的整个互联互通金融生态环境也将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近年来,债券通机制持续优化。今年年初,债券通公司服务费下调60%,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央行推出债券通项下离岸债券回购业务,境外投资者可使用债券通持仓中的在岸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作为“北向互换通”的抵押品。

  “2019年起,中国债券被逐步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多元化指数,2021年10月,逐步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随着纳入三大指数,境外机构持债规模进入高增长阶段。”明明表示。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发现,当前,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在彭博全球综合指数中的权重已达到9.7%,较4年前提升了3.7个百分点,并于2024年11月超过日本,升至全球第三。此外,中国国债在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中的权重为10%,中国国债在富时罗素国债指数中的权重也已达到10%,是最初预计的两倍。

  “当前我国债券在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已达到国别最大权重,在其他指数中的权重也超过纳入时的预计权重,这也为我国债市引入了数千亿美元的跟踪指数资金。”有专家分析称,这离不开我国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的持续深化。

  随着2023年5月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以下简称“互换通”)的上线,我国金融市场开放更进一程。自业务上线以来,“互换通”业务量持续上升。2024年5月,“互换通”机制安排进一步优化,推出以国际货币市场结算日为支付周期的利率互换合约、历史起息的利率互换合约及合约压缩功能等,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管理人民币利率风险,提升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意愿。截至2025年4月末,20家境内报价商与79家境外投资者累计达成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1.2万多笔,名义本金总额约6.5万亿元人民币。

  2025年5月,在“互换通”推出两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银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香港金融管理局在充分总结“互换通”运行经验、认真听取境内外投资者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拟进一步丰富“互换通”产品类型,包括延长合约期限,延长利率互换合约期限至30年,满足市场机构多样化风险管理需求;扩充产品谱系,推出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参考利率的利率互换合约等。

  “债券通的开展为境内外投资人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投资选择和更加便捷的投资渠道。”黄嘉诚告诉记者,随着制度和规则的进一步优化,“互换通”乃至中国债市有望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境外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

  过去几十年间,我国金融开放取得了多个维度的显著成就,包括以股市和债市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制度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制度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化,债券通是其中一项重要成果。当然,目前该机制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目前,外资持有我国债券的结构主要以国债与政金债为主,信用债偏少。我国交易所债券市场以企业债、公司债等信用债品种为主,当前境外投资者在交易所的持债规模较小。”明明表示,未来,随着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便利性不断增强,境外机构投资者有望更加便捷、深入地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拓宽其投资范围。

  在我国金融市场持续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境内债券市场以其良好的独立性、稳定性和收益性,获得了国际投资者的青睐。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资本市场展现出一定的韧性,这与我国扩内需潜力大、经济韧性强、政策储备充分、市场估值合理等因素密不可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相应的,人民币债券价格波动小、回报稳定。同时,人民币债券具有较高的分散化、多元化投资价值,避险功能正在不断增强。”他补充说。

  对于债券通下一步发展,黄嘉诚认为,债券“南向通”扩容值得期待。在他看来,如扩至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为非银机构拓宽全球资产配置渠道,有助于构建跨市场、跨币种的多元化投资组合,提升资产配置灵活性和收益潜力,同时也将进一步激发相关金融产品的创新与业务拓展。除此之外,扩容后的“南向通”也会为香港债券市场注入新的流动性和活跃度,深化境内外市场的互联互通。在一定程度上,这也会推动相关政策与基础设施的进一步优化。

  汪大海也表示,随着债券通“南向通”合资格境内投资者范围的扩大,有望进一步助力投资机构优化资产配置,为香港债券市场引入更多增量资金,提升市场流动性,深化境内外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

  “‘互换通’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投资人的需求,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一些细节可以进一步优化。”黄嘉诚表示,在“互换通”的基础上有更多对配套的风险对冲策略需求的完善。此外,他希望境外投资人通过债券通等方式投资境内债券时的债券交割流程进一步简化。如果能够有更加自动化的流程,相信债券交易和交割的便捷程度会大幅提高。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三德科技
  • 沃尔核材
  • 电光科技
  • 钧崴电子
  • 金安国纪
  • 长盛轴承
  • 广和通
  • 科泰电源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